




資訊素養法案
資訊素養是指能夠利用網際網路來進行資訊的檢索、獲取、評估、再使用的能力,隨著網路與科技的進步導致大量網路資料的產生,如何獲取、評估可信度與合理使用成了重要的議題,因此本頁面將按照以下的內容依序介紹:
定義
資訊素養(Information Literacy)一詞由Zurkouski於1974年首先提出,它被認為是一種概念,表示個人對於資訊的處理能力。1989年美國圖書館學會界定「資訊素養」應包括四種能力,分別是確認、評估、尋獲和使用(吳美美,1996)。
雖然美國在1991年之前沒有資訊素養相關的法案,但是在教育類別的法案 (例如:閱讀卓越法案、有教無類法案等) 曾對國家資訊素養教育局(National Institute for Literacy,簡稱NIFL) 撥款,所以本頁面將其合併整理,將以表格的方式呈現1991年至2016年間與教育、素養相關之法案。
編年
成人識字規劃經過長期推動,開始評估圖書館績效、扮演角色與功能,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,開始探討將技術運用進圖書館服務之中,所以現在的資訊素養能力已經不在是指識字能力,而是從識字能力擴大至使用者與資訊的連結,希望在變動的環境下,使用者能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另外經過整理發現很多關於金融素養的提案都止步於草案階段,所以也針對這方面做了文本分析,發現金融素養法案的起源在1900中後期的金融教育運動,而在2000年之後美國的數次金融危機、對社會福利政策進行改革等事件都促使公私部門加強金融素養,因為多針對的對象是成人,所以將其與成人識字教育合併呈現。
法案通過的綜合分析
一、起源於成人教育的重視
美國的公共圖書館從1830年開始討論成人教育,在1890-1920年的移民潮之後,為了使非英語母語的新移民是應美國,開始在圖書館內提供識字教育,到了1920-40年更進一步提供個人職業培訓、圖書館利用的成人教育課程。
二、美國圖書館學會推動
ALA從1924年開始推動素養教育,在經過了1924年圖書館與資訊素養協會與、圖書館與成人教育理事會成立;1937年改組成教育理事會之後,在1951年後開始規劃成人教育。
ALA從1957年之後,藉由建立規劃單位、進行實地考察、宣傳成人教育的重要性、邀請學者一同討論,最終在1991年「國家素養法」(National Literacy ActLiteracy Act, 簡稱 NLA)正式通過。
三、以不同法案支持成人與家庭素養
在NLA之前,有許多法案有支持成人與家庭素養,例如:1956年的圖書館服務法案、1986年的工作力投資法案,在工作力投資法案之下的成人教育與家庭素養法立下三個目標:
-
協助成人識字與自主生活所需的技能
-
協助家長協助孩童教育上的發展
-
協助成人完成高中學業
1991年NLA通過之後,與其共組監督小組,並且在之後的通過的閱讀卓越法(1991)、有教無類法(2001)、家庭集合素養法、勞工創新與機會法(2014)等法案一步步擴大服務範圍。
四、政府正視資訊素養的重要性--「國家資訊素養法」
在ALA的推動下開始注意成人素養教育的議題,而在之後1989年針對21-25歲成年人的識字教育評估中,發現很多人無法獨自完成複雜的工作,因此喬治總統與當史的州長們強調提高成人的識字力將有助於經濟、使其具競爭力,並且能夠承擔公民的責任,於是在1991年的美國白宮圖書館與資訊服務會議之終將其列為發展重點,以及通過國家素養法,全面性推動成人教育,並且成立國家素養局作為改善計畫、提供政策在研究、技術上支援的機構。
資料來源
第一期報告